专题集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正文
孔繁森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2025-09-01  单位:党委统战部   浏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和灿烂文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主要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民族工作,非常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和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把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方针,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释放发展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和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发展进步。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共同书写了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建设人民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英雄史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族人民更加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干部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做决策、抓工作,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要多做,并且要做深做细做实;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这既是对我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更是对各族干部今后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 

孔繁森就是模范执行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推动民族事业的典型;孔繁森事迹就是民族团结的真实写照;孔繁森精神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西藏自治区是高海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藏族占总人口的85%以上,且信教群众比例集中,民族和宗教工作尤为重要。同时,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是抵御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遏制分化中国图谋的前沿阵地,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重点地区。中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西藏的边界线长达4000公里,其中与印度1700公里的边境线和与不丹600公里的边境线未划定边界,仍存在许多争议地区,抵边、守边、固边、强边的边境地区建设,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任务非常艰巨。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影响着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我们要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工作着眼点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西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由于西藏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加之在能源、交通、通讯等方面存在许多短板和弱项,发展的难度较其他省市区具有特殊性。为做好西藏工作,中央先后召开了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做出了国家支持、全国支援的决策,帮助西藏发展进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西藏取得的辉煌成就,始终离不开各民族间的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十八军勇往直前解放西藏,书写了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不朽的丰碑;一批批援藏干部以“缺氧不缺精神”的毅力奋战基层,为西藏改革发展稳定奉献青春力量,一个个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与西藏群众手牵手、心连心,无私支援西藏。在西藏这片土地上,代代传承的“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孔繁森精神”,使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精神品质不断焕发生机。

 孔繁森在援藏十年的不同时期、每个岗位,随时随地践行初心、不辱使命,担当起党员领导干部的神圣职责,不负组织重托。他始终坚持“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和“五湖四海”原则,团结和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加强以民族团结为主线,奋力推进民族事业发展,为西藏的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做出了杰出贡献,先后被授予、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改革先锋”“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等,他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楷模。 

孔繁森担任阿里地委书记、政协主席、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期间,我是地委副秘书长,经常陪同他下乡出差开会等,在共同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中,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给我极大的教育和启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影响了我大半生的人生轨迹。

 孔繁森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孔繁森把各族群众都当成自己的亲人,特别是把藏族老人视为自己的父母,把藏族孩子视为自己的子女,把藏族干部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他常说:在群众中,我们就是党的化身,我们一言一行影响着党的形象;在少数民族干部中,我们汉族同志就是老大哥,要时时刻刻关心、爱护、帮助弟 弟妹妹,让大家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他心里,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所以,他在西藏特别是在阿里工作中为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阿里的发展事业操碎了心,用尽了力,使阿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就是他的生动形象。他与藏族及其他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盛开了幸福之花。他收养的藏族孤儿曲英和贡桑早已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终生感激他的恩情。他用自己的工资帮助困难的各族干部群众,甚至寒冬季节脱下自己的毛裤送给群众御寒。蒙古族干部图德布在改则县工作,因不适应高海拔地区气候,长期得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孔书记积极协调,帮其提前结束援藏工作回到内地。白族干部杨年华刚到阿里工作时,孔书记问寒问暖,解决了他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关心他的成长,给予他鼓励。杨年华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包括金奖“五个一”优秀作品等荣誉,成为著名作家、编辑。回族商人黎穆萨穷困潦倒之际,孔书记伸出援手帮助他摆脱困境,现在他也成为成功人士,经常从事慈善事业,回报孔书记的恩情。维吾尔族农民艾米尔在扎达县开垦荒地种瓜种树,孔书记介绍推销他的树苗和西瓜,并在设备、技术上给予支持,带动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了民族团结。孔书记在岗巴县工作时的秘书兼翻译阿旺曲尼,本是拉萨人,在孔繁森精神的激励下,坚守岗巴四十年,直至病世在岗巴县,一直大力宣传传承孔繁森精神。我在孔繁森精神的鼓舞下,扎根高原,四十余年未休过事假病假,艰苦奋斗,为学习、宣传、践行、传承孔繁森精神做出积极贡献。孔繁森书记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今天的西藏,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以心交心,携手共创和谐美好新未来,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凝聚磅礴伟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孔繁森精神永放光芒。

 微观来看,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地区,都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各方面的团结,建设一个和谐共处的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宏观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可延伸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系,促进全人类和谐发展。孔繁森精神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作者:西藏那曲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李玉建)          

 来源: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下一条: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之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