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成果蓝皮书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
2007年,各级统战部门、统一战线有关单位和组织、社会有关专家学者等,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着眼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切实加强统一战线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现实性问题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统一战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共同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引领着中国发展进步的未来,进一步指明了统一战线发展的正确方向;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具有最广泛的社会共识,进一步奠定了统一战线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呈现出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坚定了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了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统一战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从理论上看,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上看,统一战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从制度上看,统一战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
统一战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始终把发展作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把包括统一战线成员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统一战线的特点和优势;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推进巩固根本力量和增添新力量的工作,统筹推进大陆范围内和大陆范围外的统战工作,统筹推进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及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统一,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坚持党内民主、党际民主、群众民主相统一,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全面发展。坚持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监督民主等形式相统一,确保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始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实;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使这条道路越走越活;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使这条道路越走越稳。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建设需要把握的特点和原则。把握建设方向的政治性,确保统一战线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把握建设领域的广泛性,形成各方面良性互动、协调合理的统一战线建设格局;把握建设手段的人文性,使统一战线建设的过程成为团结人、凝聚人的过程;把握建设目标的和谐性,实现最大限度的团结和谐与社会凝聚。
二、统一战线与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与统一战线具有一致性。和谐文化尊重彼此差异,与统一战线“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具有一致性;倡导开放包容,与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具有一致性;注重思想凝聚,与统一战线和衷共济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追求和顺融洽,与统一战线政通人和的目标追求具有一致性。
和谐文化是保持党际关系和谐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是我国政党关系和谐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我国政党关系和谐的现实文化基础。
统战文化的功能。凝聚功能,整合功能,教化功能,感召功能,规范功能。
树立统战思维。统战思维是统一战线固有特点规律的意识形态或观念反映,是统战工作思维理念、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的总和。统战思维的根本属性是政治思维,核心内涵是战略思维,基本形态是和合思维,功效路径是民主思维,终极目标是共赢思维。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这一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突出团结、民主、和谐的精神,具有合作、参与、协商的特点,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集中智慧,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这一制度坚持广泛民主和集中领导的统一,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政党制度类型的划分标准。衡量不同政党制度类型的标准和依据,既包括可以实际执政的政党的数量,还包括取得、掌握执政权的方式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一党领导而不专制,多党合作而不争斗,互相监督而不反对。因此,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世界政党制度中一个独特的新的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党合作的主要经验。一是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二是必须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共同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而奋斗。三是必须注重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有效性。四是必须坚持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参政党的参政能力。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政治参与功能,为各界代表人士政治参与开辟制度化渠道。利益表达功能,有效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社会整合功能,形成高度政治认同,促进政治资源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民主监督功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抵制和克服官僚主义及消极腐败现象。维护稳定功能,通过合作、协商,减少社会内耗,化解矛盾和冲突,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党际和谐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价值追求。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关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促进和谐与发展的历史。从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党际关系模式。从政党制度设计来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合作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各有其位,各负其责,各得其所,体现了和谐的本质。
多党合作基础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多党合作基础,即多党合作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和依托,主要由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理论基础、历史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法理基础和制度基础等要素构成。目前我国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组织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建设的相互促进,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多党合作的重要论述,历史基础是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文化基础是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社会基础是社会各界对民主党派和多党合作作用的肯定和认同,法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以及多党合作被明确载入宪法并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大政方针,制度基础是多党合作运行中业已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和机制。
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双重利益表达功能。一是对其成员和所联系的社会群众的利益代表功能,二是协助中国共产党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服